• 成都倾力打造“友善公益之城”
  • 发布时间:2017-12-18 16:02:45 发布者:

报道时间:2017年12月18日来源:人民日报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探索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创新模式,完善成都市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壮大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规模,提升志愿服务发展水平。围绕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关于发展“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天府文化的要求,成都市提出打造“友善公益之城”,在全市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事业,使成都市志愿服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image.png

一、成都探索志愿服务制度化的经验模式

近年来,成都市志愿服务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志愿服务规模从小到大、人数从少到多、覆盖领域不断扩展、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已经成为全市一项参与面最广、参与程度最高的公益活动,成为全市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在成都志愿者APP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180万,志愿服务队伍达2万余支,志愿服务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规模不断扩大。总体而言,成都市志愿服务发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在推进志愿服务发展进程中成都勇于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典型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纵观其发展基础,成都市志愿服务发展经验有以下四点值得借鉴:

1.构建了“一体多维”的领导统筹机制

早在2006年,成都市就在四川省率先成立了成都市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委员会是成都市委、市政府为加强全市志愿服务工作领导,规范和促进志愿服务工作所成立的非常设议事机构。委员会领导机构由顾问、主任、副主任及成员组成。顾问由联系群团或分管联系志愿服务工作的市委常务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兼任,主任由市委分管领导兼任,第一副主任由联系群团的市政府副市长兼任,副主任由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团市委书记兼任,有关部(委)局办分管或联系志愿服务工作的领导为委员会成员。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成都市志愿服务逐步形成了在市文明委领导下,由市文明办组织协调,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共同配合的“一体多维”的志愿服务组织领导统筹机制,并且得到了各党政部门的认同。具体来说,成都市志愿服务工作由市文明委统一领导,市文明办统筹协调,市民政局、团市委、市总工会、市妇联等单位和部门多维共同参与。纵向上,各区县文明委、文明办负责各自区县志愿服务的领导和管理,并向市文明委、文明办汇报;横向上,各有关部门负责自身业务领域志愿服务的归口管理。同时,为加强对全市志愿服务的组织协调,市文明办成立了志愿服务处,主要职责就是统筹协调有关部门、社会各界,营造有利于和志愿服务事业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指导成都市志愿服务工作,推动全市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目前国内很多地区的志愿服务普遍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工作机制不顺畅,不能发挥志愿服务的整体统筹优势,成都“一体多维”的领导机制确保志愿服务资源的充分利用。

2.打造了制度和体系相互支撑的保障机制

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建设是志愿服务保障的重要支撑。首先是加强法治保障。早在2005年,成都市就颁布施行了《成都市志愿服务条例》,这是全国第九部,也是西部第一部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标志着成都市志愿服务向法制化方向发展。其次是构建制度体系。2014年,市文明委制定《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从志愿服务招募注册制度、培训管理制度、供需对接制度、服务记录制度、激励回馈制度、政策和保障制度六个方面提出了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的具体意见。市文明办联合市民政局等部门,先后制定和印发了《成都市志愿者注册登记管理办法(试行)》、《成都市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制度(试行)》、《成都市志愿服务记录办法(试行)》、《成都市志愿者星级评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化文件,为推进成都市志愿服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成都各区县和相关部门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志愿服务制度,为推进成都市志愿服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青羊区以区文明委的名义出台《青羊区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工作安排》,并积极探索建立《青羊区志愿服务公益积分兑换实施办法(试行)》、《青羊区志愿服务基层定期培训制度(试行)》和《青羊区志愿服务骨干队伍工作例会制度》。天府新区文明办制定并下发《天府新区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工作安排》和《天府新区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激励回馈制度(试行)》。武侯区文明办印发了《武侯区志愿服务注册登记管理办法》《武侯区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制度(试行)》和《武侯区志愿服务记录办法》以及成都市文联也出台了《成都文艺志愿者管理办法》等。

由市文明委统一领导,市文明办统筹协调,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架构初步完成。市委组织部负责的党员志愿服务、团市委负责的青年志愿服务、市文广新局负责的公共文化设施学雷锋志愿服务、市文联负责的文艺志愿服务等不同领域的志愿服务百花齐放,一张“横到边,纵到底”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网络正在逐步完善。

3.建立了政府引领和社会运作的联动机制

成都市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注重发挥好政府的引领作用,做到政府引导不包办、统揽不包揽,充分发挥好社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同时,成都市注重民间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育发展。

2012年先后支持建立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和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为成都市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第三方专业支持。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作为成都市首个正式注册的公益行业枢纽型专业社会团体,已经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公益机构,入驻会员包括了成都市内外400余家公益机构和志愿者团队,服务领域覆盖了扶贫济困、扶幼助老、教育医疗、灾害应对、环保社区等5大类14小类。作为枢纽型平台机构,云公益有明确的新媒体属性,是成都市互联网文化协会监事单位。云公益以新媒体工具为核心载体,通过传递公益理念,用自身行动带领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会服务,促进成都公益组织联合行动,并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其中。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作为综合性、专业性的公益组织支持平台,立足于中国公益组织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针对不同公益组织发展的阶段性需求,旨在通过为公益组织提供公共空间、注册协助、专业辅导、能力建设、信息资讯、资源对接等服务,搭建与政府、企业、媒体、高校需求对接、沟通合作的平台,培养有志于投身公益领域的社会创业家和公益创业人才,培育具有专业化服务能力,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公益组织,探索、扶持和培育公益组织发展的创新之路。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和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已经发展成为成都志愿服务的响亮品牌。

四川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地区,不断有抗震救灾的事件发生,比如: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等,都持续激发着当地市民的志愿服务热情,成都的志愿服务的氛围相对北京、上海和广东的大型赛事推动而言,在社会化基础方面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天然的群众基础。成都的城市文化也为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礼让”、“融合”、“包容”等的城市文化都与志愿服务的内涵接近,比如在成都经常出现,高龄老人吃饭被免单的情况。市民之间的信任和邻里互帮互助的文化在全国而言也是保存比较完整的一个地区。因此,成都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动员非常有效,在志愿服务组织的社会化孵化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成功经验。

4.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相互促进的协调机制

成都不仅积极打造了线下“横到边,纵到底”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网络,建立了完善的各级志愿服务阵地资源。同时成都市建立了成都市志愿者管理信息系统,开通了成都市志愿者网,推出了成都志愿者APP,实现了志愿服务的信息发布、招募报名、项目管理、交流互动等功能,并逐步开发数据分析、个性化定制、评价考核等子系统建设。全市正在进一步加强数据库的匹配功能,一边是志愿组织、志愿者能提供的服务内容、服务时间等,另外一边是需要志愿服务的对象的需求、时间等选项,通过互联网搭建了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征集筛选“供”“需”都相对集中的服务项目,实现供需双方服务项目在网上“点菜式”的有效匹配。

成都市不断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提出“互联网+志愿服务”的志愿服务信息化新思路。目前,全市先后建立了“一网”(成都市志愿者网)、“一微”(成都市志愿者微平台)、“一热线”(成都雷锋热线)、“一园”(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一云”(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一校”(志愿服务系统化培训基地)、“一刊”(《志愿服务时刻在线》)、“一报”(成都志愿者全媒体平台)、“一中心”(成都市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心)9个志愿服务平台,为全市志愿者和组织实现数据共享、项目对接、协作共事及参与交流,提供了高效畅通、及时稳定的便捷通道。

近年来,成都市不断拓展志愿服务终端阵地建设。2015年,成都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建设成立了成都市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心,努力将活动中心打造成为全市志愿服务的“一窗口、两基地、两平台”。“一窗口”是指全市志愿者的服务窗口。依托成都志愿者网、成都志愿者APP,面向全市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注册登记、服务记录、星级评定、供需对接、激励保障等工作,是全市志愿服务咨询对接窗口。“两平台”是全市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和宣传展示平台。搭建全市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建立成都学雷锋爱心联盟,创建线上线下全媒体志愿服务矩阵。搭建深化文明创建的宣传展示平台,整合新旧媒体,传播文明风尚。“两基地”是全市志愿服务的培训基地和活动基地。打造全市志愿者培训指导基地,积极引导、扶持和规范志愿服务培训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打造全市志愿服务活动枢纽基地。全国首个雷锋精神种子志愿服务站落户活动中心,建立健全联动各社区志愿服务站协调机制。

同时,成都市不断扩大基层社区志愿服务阵地的建设范围,目前,全市建成区的全部社区均100%已建立了志愿服务站,并且制定了“五个一”和“六有”标准。同时,成都市文明办在全市范围内连续组织开展学雷锋社区志愿服务示范站创评活动,2016年评选出70个学雷锋社区志愿服务示范站,2017年继续开展学雷锋社区志愿服务站创评活动。成都也在逐步落实《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并在部分公共文化设施已经建立了志愿服务站。

没有线下的布局无法实现线上志愿服务的规模增长,没有线上志愿服务平台的支持,无法实现对线下大规模志愿服务信息的有效管理。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有效结合,实现对成都志愿服务的有效推动。

二、成都志愿服务的思考与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党的十九大为成都志愿服务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又给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按照成都市十三五规划的整体要求,围绕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关于发展“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天府文化,打造“友善公益之城”的要求为契机。同时也清醒的认识到,成都志愿服务工作与国家深化改革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诉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加强志愿服务发展创新,推动成都志愿服务制度化的规范发展、社区化的组织发展、社会化的常态发展,切实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推动志愿精神的传承,提炼友善公益的文化内涵

在长达百年的发展和扩散过程中,志愿服务的发展离不开其文化内核、组织机制与制度创新的实践,而这也构成了成都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领域。首先,志愿服务文化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内核和精髓,是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实现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必须把培育志愿服务文化作为中心环节,贯穿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相比之下,成都在塑造志愿服务文化内核方面还有待加强,无论是注册志愿者还是市民,均对当前公众对志愿服务的了解不够深入有所感受。由此可见,如何将志愿文化与成都的城市文化结合,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志愿精神、营造志愿服务文化氛围将是成都志愿服务发展的关键所在。

2.建立与成都经济社会地位匹配的志愿服务体系

近年来,尽管成都市志愿服务的发展初具规模和影响力,广大志愿者围绕扶危济困、应急救援、大型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精神日益深入人心,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但总体而言,成都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不够经常、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服务水平不够高、地区差异性大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

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发布的《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提到“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服务完善、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成都的志愿服务从顶层设计、领导机制、政策推动、队伍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需要完善顶层设计,尽快成立成都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同时加快志愿服务基金会和志愿服务学院的建设工作。最终形成市文明办领导的,以志愿服务联合会为抓手,志愿服务基金会和志愿服务学院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真正建立起能够成都市经济社会地位匹配的志愿服务体系。

逐步完善成都市志愿服务实体平台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成都市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心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建设,并逐步落实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的志愿服务站点,同时可以考虑在白领聚集区建立商务楼宇志愿服务站,建立多种多样的志愿服务实体平台。充分挖掘公共文化设施、旅游景点、医疗机构等对于志愿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搭建志愿者、服务对象和志愿服务项目的对接平台,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开展。

探索志愿服务的回馈激励的创新模式,通过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的有效结合实现全市范围志愿服务的回馈激励。

3.大力推动志愿服务成果转化,提升全国影响力

大力推动志愿服务成果转化,尽快开展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同时与志愿服务学院建设相结合,从市级层面开展志愿服务理论研究、教材开发、人才培育等工作,开展志愿服务基础性、前沿性、应用性研究,形成一批有影响力、有城市特色的理论研究成果,引导城市创新志愿服务实践,提升成都市志愿服务在全国的影响力。

同时通过打造志愿者学院,推动成都市的志愿服务研究氛围,培养一批在志愿服务领域有话语权的专家和学者,总结成都的经验和模式,提升成都志愿服务的全国影响力。

4.大胆创新,探索志愿服务的成都模式

在国家层面的积极推动下,目前各地的志愿服务发展都非常迅速,各地都在尝试不同的志愿服务发展模式。成都的志愿服务发展必须进一步探索创新之路,比如,尝试推动志愿服务的社会化运作,通过与企业等的有效互动,在志愿服务资金、志愿者类型、志愿服务项目等方面都可以大胆的创新探索志愿服务的多元化发展方式。同时,在志愿服务联合会,志愿服务学院等方面也可以大胆的采取社会化运作的模式。

在志愿服务组织的登记、注册等方面,结合志愿服务组织的需求,可以大胆的创新;党员志愿服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志愿服务的空间也是非常大的;积极推进志愿服务组织承接公共服务项目;创新志愿服务方式方法,积极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支持志愿服务组织安全合规利用互联网优化服务,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甚至在少数民族地区志愿服务和志愿服务国际化方面都可以积极探索等。

5.积极探索全方位的志愿服务保障体系

为了促进志愿服务战略规划的落地,成都将从政策、资金、宣传等方面推进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扎实推动志愿服务落地,把成都志愿服务工作做实、做好。

积极构建导向鲜明的志愿服务政策制度保障,配套出台志愿服务的政策、规范标准等指导性文件,并加强政策落实。将志愿服务纳入全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完善《成都市志愿服务条例》,推进完善志愿服务的评优考核,全面推进志愿服务的政策激励制度等。并加大经费投入,拓展志愿服务资金筹措渠道,以文化为载体,将志愿服务打造成为“友善公益之城”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市民推崇的健康时尚生活方式等。(作者系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课题组、和众泽益志愿服务中心王忠平)

 


  • 分享到: